全部

游客齐向趵突泉吐水,“游客黑名单”制度为何乏力?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19-12-02 16:35:12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2日讯 12月1日中午,在济南趵突泉景区,5名外地游客在泉边站成一排,一起向趵突泉吐水,随后还发出一阵狂笑,如此不文明的行为引发网友谴责。

据目击者丁先生介绍,5名游客喷完“漱口水”后,立即被附近的保安制止。但趵突泉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景区没有执法权和处罚权,对游客们的不文明行为目前也只能劝阻。

除了劝阻,别无他法?

其实早在2016年5月,原国家旅游局就修订发布了《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创设了游客不文明行为动态记录制度,“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将被保存1至5年,该制度被旅游业内人士称为“游客黑名单”制度。 


闪电新闻记者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注意到,2018年河北游客王某、张某因在马来西亚水上清真寺跳热舞,湖北游客彭某因在大理用儿童玩具击伤红嘴鸥,被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截至2018年9月28日,已有35人被纳入旅游黑名单。

然而,与各个景区发生的游客不文明行为相比,上述处理只占很小一部分。如今发生影响恶劣的“吐水”事件,不禁令人产生疑问,“游客黑名单”制度的约束力何在?

“游客黑名单”制度为何乏力?

闪电新闻记者发现,“游客黑名单”制度乏力与《办法》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有关。《办法》第二条规定,中国游客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主要包括:扰乱航空器、车船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参与赌博、色情、涉毒活动;不顾劝阻、警示从事危及自身以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活动;破坏生态环境,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定;违反旅游场所规定,严重扰乱旅游秩序;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认定的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其他行为。

然而,目前很多游客不文明行为,情节往往达不到违反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程度。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严重扰乱旅游秩序的标准又要如何界定?这些规定模糊不清,就会影响《办法》的约束力。

此外,《办法》规定的后果也不明确。《办法》规定,“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为1年至5年,实行动态管理;“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可将信息向社会公布;根据被记录人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的程度、对文明旅游宣传引导的社会效果,经评审委员会审议后可缩短记录期限。然而,被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会对游客产生怎样的影响,《办法》还没有明确规定。同时景区并非行政机关,对于游客不文明行为没有行政执法权,更无行政处罚权。

上”黑名单“究竟有何后果?

在2016年《办法》修订发布后,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会向公安、海关、检验检疫、边检、交通、金融等部门和机构、行业组织及有关经营者通报。有关部门和机构、行业组织、经营者可以根据职责权限在征信系统中记录,采取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出境旅游、边境旅游、参加团队旅游、乘坐航班等惩戒措施。但限制出游方面,旅游主管部门只能通过告知旅行社的方式来执行,游客如果采取自由行的方式,其他相关部门是否能够联动执行还需要看具体执行情况。一些网友因此质疑,“黑名单”是否无关痛痒,起不到对不文明游客的震慑作用?

对此,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专家认为,针对公民处罚措施或剥夺公民基本权利的措施,只能由宪法和法律或行政法规来规定,且应有严格的立法程序要求。《办法》的性质决定了其内容不能有惩罚性质的规定,因此其更多是倡导性的规定。

游客不文明行为,到底如何杜绝?

闪电新闻记者认为,《办法》规定的内容和后果有待进一步细化。明确哪些行为应该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纳入之后又要承担怎样的后果,这样才能增强可操作性和对游客的震慑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办法》的宣传和解读。目前,很多游客还不了解“游客黑名单”制度,可以通过专家解读和游客现身说法相结合的形式,让更多游客知晓制度、遵守规则。

但是,仅仅依靠《办法》的震慑是不够的,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要加强游客出行的引导和教育,引导树立“文明出行就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和自身形象的代言”观念,让文明成为时尚、成为普遍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游客的文明出行。

闪电新闻记者 韩腾 王文佳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01253,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66601253,诚邀合作伙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