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6日讯 10月16日,济南市天桥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科技赋能 创新强区”专题新闻发布会,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育、创新主题培育等方面进行介绍,全面体现天桥区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等关键领域,以科技创新赋能天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济南市天桥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凯表示,天桥区科技资源丰富,有高新技术企业461家,各类高校科研院所15家,省、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接近100家。今年以来,围绕全市“项目深化年”工作部署,紧扣区委“24165”工作体系,以“三重点”工作为牵引,以“科技赋能、创新强区”为目标,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等关键领域,制定全年科技工作要点,谋划科技招商系列活动,以科技创新赋能天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天桥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全省58个市辖区中排名第11,在全市排名第3。近几年,全区相继荣获“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改善。一是强化全局谋划。强化区委科技创新委职能发挥,围绕融入全市科技工作大局和全区高质量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项目建设、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主体培育、研发能级提升、科技人才引育、平台载体搭建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科技资源,赋能全区发展。二是强化项目策划打造。坚持“对外招引+本土培育”双向发力,积极争取承接上级项目,策划打造本土优质项目。依托辖区现有企业、院校载体,通过引入科技型企业、组织政策宣讲及路演、开展特色服务活动等方式,打造山东省标识创意文化特色专业科技园区、天桥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区等特色专业科技园区,加快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探索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聚力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科技企业,为全区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注入新动能。
现代产业科技招商实现新突破。一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打开职责边界,将科技元素融入相关产业、相关领域,围绕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功能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积极布局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谋划科技项目10余项,打造特色专业科技园区5个。二是精准科技招商。策划开展天桥区科技招商系列行活动,围绕多元化、高能级科技产业企业开展专题招商。截至目前,开展了科技招商北京行、沪苏行两次较集中的招商活动,对接中国投资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建新材等50余家单位企业,引入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企业10家。三是拓展创新路径。与山东省发展投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中纺大厦等签订合作协议,就服务赋能天桥区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搭建天桥区与北京、上海等科技资源战略合作平台。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新质效。一是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深化院所、平台、企业、人才“四位一体”创新驱动,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加开放的“双创”环境。精准对接企业创新需求,策划举办校地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系列活动,加强成果转化链条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和协作,打造从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量产的链条,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落地。1-8月,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7.25亿元。二是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辖区科研院所、研发机构集聚优势,依托济大科技园、融通智能产业园等现有平台,打造体系化、专业化、高能级孵化载体,对标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争取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常态化开展成果挖掘和转化服务。三是强化高能级研发平台搭建。加快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高端智能制造、中航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电磁调控与多功能技术等省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内首家电磁功能结构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今年以来,成功备案市级重点实验室24家,数量居全市第二。
创新生态环境实现有新提升。一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探索“企业出题、高校参与、政府扶持、金融介入”的创新模式,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打造多层次、有实力、有活力的科技强企方阵。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61家,位列全市第五。完成中小型科技企业入库586家。二是坚持为辖区企业发展赋能。积极为企业提供全周期申报服务,指导辖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申报重点项目、科小入库等活动。先后组织各类专项培训10余场,累计参训700余人次。济南城建集团等3家企业申报省级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三星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申报济南市“揭榜挂帅”重点研发计划。三是实施科技企业提升工程。梳理高企、科小、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梯度培育名单,完善培育机制,分类重点指导,厚培创新土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今年以来,企业累计填报研发项目1480个,研发投入合计26.78亿元,同比增长7.2%。1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填报研发活动的企业100家,占比达到74%。
高水平人才支撑实现新进展。一是积极开展科技领军人才工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培训等特色活动,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推荐14名人选申报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发动3名创业人才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创业大赛,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申报省级外专项目2项、泉城外国专家工作室1项。二是优化人才引育途径。集聚项目、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加快人才引育平台建设,尝试委托第三方机构作为市场化引才的承接机构,开展人才项目资源库建设,稳定、持续导入高端人才、科技项目、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目前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