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济南人 汛期自救指南你Get了吗?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

2021-07-27 09:55:07

连日来,河南灾情牵动人心。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心痛,自救、互救的故事令人感动。与此同时,这场暴雨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面对汛期异常天气、自然灾害,我们掌握的安全常识和技能,够用吗?

A.调查问卷

安全常识知多少?

市民是否有足够多的途径了解专业安全常识,又是否有在意外情况下自救的能力?

日前,我们发放了一份关于安全常识掌握程度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0.55%受访者了解相关知识是通过互联网,51.38%受访者表示通过社区和学校宣传,37.61%受访者表示通过电视新闻,仅有26.61%受访者表示可以通过专业讲座了解相关知识。关于是否熟悉身边的避难场所,虽然选择“是”的受访者偏多,但仍有64.22%受访者表示自己并不能熟练掌握并应用自救技巧。

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几个安全常识问答,结果显示,对错比例几乎持平。在问题“假如驾车在积水中熄火,是否应该立即重新点火迅速撤离”的答案中,有61.47%受访者选择了错误答案“是”。

对于如何提升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发放相关宣传物料、举办讲座、走进社区和校园等,都是大家所期待的。

B.情景模拟

你会自救吗?

下面这些场景,你是否经历过,又是否清楚该如何自救?

场景一:行车遇暴雨

“前不久济南下暴雨的时候,我正开着车走在路上,雨越下越大,开着雨刷器也几乎看不到路况。”

市民范昭回忆起7月9日的经历,依旧心有余悸。那天傍晚他下班后驾车行驶在路上,暴雨夹杂着冰雹来袭,敲击在车上噼啪作响。“当时我堵在路上,路边都是被刮倒的树枝,不一会儿就出现了积水,很多地方水已经淹没了大半个车轮。”范昭说,当时自己观察其他车辆的动态,寻找水位最浅的通行处,还好没过多久就顺利驶出了积水路段,“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做法有点危险,因为积水已经几乎淹没了车轮,可能会有熄火的风险。”

在浙江嘉兴城郊,也发生了这样的惊险一幕。暴雨中,司机驾车深夜经过桥底涵洞,由于不熟悉路况,车一头扎进被水面覆盖的深坑内,积水迅速蔓延至车内。因为发动机受损,车门无法打开,司机被困车内,水迅速没过腰部,且由于雨势越来越大,水位还在迅速上涨中。

在挣扎中,司机艰难打开了副驾驶的手套箱,从中拿出应急铁锤,用力敲打车的挡风玻璃和左前窗,敲打3分钟后,终于砸碎了左前窗。司机从窗口爬出,最终脱险。

自救指南:

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该尽量绕行,如果熄火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应该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场景二:家中有积水

在河南灾情众多令人揪心的消息当中,这样一则短视频逗乐了网友——画面中,男子在家中进水后并不慌张,一直在用拖把打扫家里的地板,还拿起桶装水泵放在地上排水。只见男子拿着桶装水泵,一头放在积满水的地板上,另一头放一个水盆接住收集起来的水。虽然地上的积水没有丝毫的变化,但男子和家人却不亦乐乎,全程互相鼓励、大笑。

市民孔女士看到这则短视频后,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某一年济南大雨,导致家住一楼的她家中进水,水面已没过小腿。“当时我把贵重的物品都挪到高处,用水盆把水舀起来,从窗户泼到外面,但是作用不大,很快水位就涨回来了。”孔女士回忆,她当时一心想要多抢救财产,在邻居的帮助下,将几件家具和重要物品搬到了楼上,后来在邻居的提醒下才想起应该切断电源,以防水中带电。

“不久前下暴雨,我们办公室也进水了,电表箱还冒了火花。”市民郑女士同样经历了室内进水,她说,当时同事们用拖把堵住了窗户进水处,还看到电表箱有轻微火花,“当时我们不敢上前,雨停后才叫了维修师傅过来。”

自救指南:

检查电路、炉火等设施,当积水漫入室内时,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场景三:行走在路上

“我曾经经历过一次暴雨中建筑倒塌,现在想起来就后怕。”

“90后”市民崔笑颖说,在她读小学时,有一天与母亲走在路上,突然天降大雨、狂风袭来,两人在路边一处小店避雨,雨势稍小后便出门继续赶路回家。

“那一排商铺比较老旧,有些地方已经拆得只剩一面墙。我和妈妈走了一会儿,便听到身后‘轰’一声,回头一看一面墙被风吹倒了!”崔笑颖回忆,那面倒塌的墙体“拍”在路面上,距离自己仅有几十米,如果自己和母亲走得慢了一点,后果不堪设想,“后来很长时间,我过桥时都会害怕桥塌掉。”

前段时间,市民陈菲走在路上遇到了暴雨、冰雹,狂风吹得她打不住伞,天色暗了下来,她没有贸然前行,而是就近寻找了一处公交车站,避雨的同时等来一辆公交车。

“当时我也没有管这辆车是去往哪里的,只觉得在车上会比较安全,因为路面有积水,看不清是否有井盖、下水道,如果不小心踩到就会很危险。”陈菲说,自己从小被告知,暴雨中如果有打雷闪电的情况,应该避免使用手机、能不打伞就不打伞,如果丢失物品,不要冒险在水中寻找,首先保障自身安全。

自救指南:

避开落地广告牌、变压器、电线杆等危险物;远离建筑工地临时围挡及在建的围墙;不要贸然涉水前行,警惕井盖、下水道、排污井,若发现路面有漩涡,一定要绕行。

场景四:遇到山洪、泥石流

在河南巩义市、荥阳市等地的偏远乡村地带,因特大暴雨的袭击,部分地区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

偏远乡村,大多是缺乏自救和生存能力的老人、孩童。信号中断的情况下,远在外乡的亲人忧心忡忡,许多人开始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巩义市米河镇汇龙村村口,“爸爸哥哥被困小轿车上,爸爸胳膊摔断了,疼痛难忍,急需医疗救助”;小关镇口头村,“连接310国道主干道的桥已阻断,村民被困,等待救援”……

“生活在城市里,很多人觉得山洪、泥石流很遥远,但其实在济南就有容易发生这些自然灾害的地方。”市民刘凯老家在南部山区西营镇,2019年夏天时,西营镇曾发生洪水,当时救援队伍在倒塌的房屋中救出了一位老人。

刘凯表示,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但他认为在山洪、泥石流中的自救常识非常重要,“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自驾出行的游客或者登山的驴友,在夏季遇到类似的险情,即便平时用不上,在关键时刻这些常识就能救命。”

自救指南:

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或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强化社区应急能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王宏伟

社区是社会公众基于生活地域而形成的共同体。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强,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处置风险隐患,就能够把问题真正解决在萌芽之际、成灾之前。

同时,社区最能精确把握社会公众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为精准救援、安抚公众提供便利的条件。而且,社区应急能力强,应急管理各项政策的执行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避免出现“高位截瘫”的现象。

成功的应急管理一定要将责任分解到每一个社会单元、每一个社会成员,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街乡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与社区形成密切合作的政社伙伴关系,给予社区应急管理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同时,街乡层次的应急管理机构将多种应急需求整合起来,统一与社区协商、对接,从而形成“上面连成面,上下一条线”。需要注意的是,社区是群众自治组织,在应急管理中发挥其亲民性,可以补行政之偏颇。

当然,强化街乡、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都离不开赋权与赋能。我国可以借鉴国内精准扶贫、国外韧性社区的做法,加大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国家投入力度,让基层有机构、有队伍、有预案、有物资、有场所、有平台。只有这样,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才能摆脱“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出了事重要,不出事次要”的尴尬境地。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夯实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重大突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

同时,这也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不能朝夕可至、一蹴而就。关键是要认识到基层基础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极端重要性,舍得花钱、不吝投入,久久为功,方成正果。

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网友@云卷云舒

7月20日,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严重积水,雨水倒灌入地下隧道和5号线列车内,导致乘客被困发生险情。

事发当天,不少乘客被安全疏散,也有乘客破窗自救后又返回救人——郑州市民王先生在被困车厢5小时后,水已漫至胸口,此时,他果断选择和另一名乘客取下地铁内的灭火器一同用力砸窗,成功破窗而出。随后,他又和赶来的救援人员一道,用几个灭火器砸碎三扇地铁车窗,成功救出同车厢30多位乘客,成为此次郑州城市洪灾自救的经典案例。

我们当然希望灾情永不发生,但当不可避免的意外来袭,掌握自救互救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多举办培训、讲座进校园、进社区,争取让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自救技巧,甚至有帮助身边人的能力。与此同时,应急救援设备的覆盖也应更大规模铺开。

筑牢心中的安全堤坝

这几天,一张“铲车变身生命之舟”的照片火了,一辆辆铲车从坍塌的房屋、被淹的村庄中,载着群众驶向安全的地方。

许多企业也火了,像是鸿星尔克、蜜雪冰城、汇源果汁等在大众眼中并不赚钱甚至濒临破产的企业,捐出大额款项和物资,引起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当我们看着新闻,时而揪心,时而感动,时而被网友们的热情逗笑时,不可忽视的,是应对灾情时,我们是否有能力保护好自己?

在这次收回的调查问卷中,结果显示37.52%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地区没有或几乎没有安排过相关安全知识培训,64.22%受访者认为自己不能熟练掌握汛期自救技巧,42.2%受访者并不熟悉附近的避难场所。

这些数字,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也许目前公众自救、互救的能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扎实。

灾情会过去,家园能重建,但那些被夺走了生命的人不会回来。希望我们心中的那道安全堤坝,能够因这场暴雨而更加牢固。(济南日报 记者:曹雅欣)

[责任编辑:杨凡、曲一歌]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01253,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66601253,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