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就地过年”成为牛年春节的新主题!人和情在哪,年味就在哪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

2021-02-09 09:27:02

近日,来到大明湖、护城河公园游玩的市民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年味——处处摇曳的红灯笼,点染着红色热烈的气息飘荡在人们周围。

记者了解到,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为了辞旧迎新,喜迎牛年,已经在趵突泉公园、大明湖风景区、五龙潭公园、环城公园四个园区挂起了2万多盏红灯笼,营造了浓厚的春节喜庆氛围,让济南的年味一下子浓郁起来。

很多老年俗都慢慢消失了,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和嘴边的絮叨

 

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因为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饱含着无数中国人共同的情感体验。

按照老风俗,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就都忙碌起来了: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儿歌讲的就是以前的老年俗,除了迎接除夕、大年初一这个每年最重要日子要做的事外,其中于深处还隐含着祭灶、上供、迎家堂、上坟等很多年俗。

当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随着那顿让人魂牵梦萦的年夜饭的临近,不管远在哪里,人们都会奔回家去。团聚之后,笑声、鞭炮声、拜年声、庙会上的喧闹声……这一切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年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环境的改善,上面提到的很多老年俗都慢慢消失了,因为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活的更加便利、物质的极大丰富,都让这些年俗慢慢远离,慢慢成为很多人心中的记忆和嘴边的絮叨。人们在享受着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的同时,又在抱怨:过年没太有意思了,年味越来越淡了。

年味,是一种萦绕在中国人心中,千年以来不断深化又不断改变着的一种感觉。年味是深植于心中的一种儿时的记忆,是长辈准备各种年货时的忙碌身影,是妈妈围绕着灶台制作各种好吃的食物的辛劳,是在大年初一能穿上新衣的喜悦,是与小伙伴在街头巷尾放鞭炮嬉戏的喧闹。而对于一座城市、一处乡村来说,年味是每家门前贴的大红春联,是空中脆响的鞭炮声,是舞狮、舞龙带来的锣鼓喧天,是远方的游子回家后一家老小的团聚,是人们围坐在一起守岁时春晚的歌声、笑声……

过年承载着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密码

 

为什么现在人们感觉年味淡了呢?这个话题出现不是一年两年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变好了,以前人们对于过年时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的那种期待变小了。不管什么样的好吃的,平时基本都能满足,大鱼大肉已经属于家常便饭。以前大多数人只有在过年时才会换上一身新衣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但是现在,大多数人平日里想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就能买什么样的衣服、鞋子,过年穿新衣的感觉自然也就淡化了。

第二点就是回家更方便了。虽然每年春运都会让在路上的人感到辛苦,但相比以前没有高铁、高速,没有私家车的年代,回家的路程已经变“短”了很多。大多数人不再为回家而发愁,团聚更方便,团聚的时间比以前更长,所以相见时的热闹气氛自然也低了很多。

很多以前的老习俗改变了或消失了,这种现象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只不过是多与少的区别。当很多和过年有关的习俗被改变或消失后,人们对于年的感觉也就停留在了聚会、吃、娱乐等上面,缺少了以前对于年的敬畏感和仪式感,这些才可能是年味淡了的最主要原因。

千年的风雨变迁,过年依然有着巨大的魅力,依然是每个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精神归宿,这是因为过年承载着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密码。古代时,从围炉守岁到挨家拜年,从敲钟祈福到亲朋聚餐……这些过年期间必做的事或活动,让中国人获得了文化的归属和心灵的安顿。

年味实则是在不断的“加法”中日益丰富充实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时代在发展,其实像春运、春晚就是以一种新的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年味。

往年,每到这个时候,引发年味的必定是春运。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航站楼里的人群和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就是引发这种年味的载体。但是,今年的春运好像并没有带来年味。据铁路方面透露,1月28日、29日和30日,春运前3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分别为308万、283万和296万人次,仅为去年同期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春运前3天全国铁路客流同比下降七成以上——归途中没有了拥挤的人群。好像以春运为代表的年味减少了,也就是说,往年“流淌”在路上的年味减少了。但是,这些春运大军带来的年味今年都沉淀在了当地,融入了当地的年味之中。

不过,如果说这样就表明春运带来的年味没了,变淡了,其实很不准确。回不了家,还有享誉世界的快递呢!把年货寄回家,让数据“流动”起来,让年货带着人的思念和祝福回家,就变成了今年的新年俗,变成了新年味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变化使得当地年味更加浓厚,表现形式变得更为丰富、更为现代感、更加科技化。在这一点上,手机成为最大的“赢家”。

从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到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年俗跟着时代而变,变得更加快捷且科技化。但是,在新形式的拜年背后,过年的精神却并没有变,那就是“团圆、祝福、祥和、感恩、憧憬”,其隐含的年味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传递方式。

从央视春晚单向传播到全民参与多元互动,从齐聚家乡走亲访友到天南海北家庭旅行,从昔日的观灯舞龙到如今各具特色的“春节+”活动等,看似“变淡”的年味儿,实则是在不断的“加法”中日益丰富充实。固有民俗文化活动应结合时代审美需要,与当代生活相适应,加以适当创新和发展,有破有立,有扬有弃,这本就是春节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不断的改变,使得年味更为悠长丰富,更加多样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为了响应国家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很多外地人决定留在所在地过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9个省份倡议外地务工人员“就地过年”。仅以留城农民工计,预计人数就将达8000万,加上其他群体,规模估计将达上亿人口,2021年春节因此将是迄今为止在城镇过年人口最多的一个春节。

现在,走进济南的很多市场、超市,一股浓浓的年味会扑面而来。火红的灯笼、金黄的福字,品种繁多的各类带着牛年元素的饰品,让这些地方年味十足,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走进老城区,走进芙蓉街、曲水亭街等老街巷中,处处可见的大红灯笼,黑漆大门两侧红红的春联,映照在清澈的泉水里,氤氲着济南独有的年味。

晚上,济南最繁华的泉城路上,更是火树银花,路两侧的树上挂满了装饰灯,让整条街道都显示出一种节日的欢快气氛。

记者还了解到,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利用自身优势与线上平台,推出“就地过年”系列活动,在浓浓节庆氛围中将多重非遗好礼送给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营造祥和、丰富、喜庆的春节氛围。还有,山东美术馆和济南市美术馆火爆展出的济南国际双年展,将延续网红打卡的属性,让广大市民在过大年时可以品尝艺术大餐。而山东博物馆和济南市博物馆也是备下了多个好看、好玩、有看头的精彩展览,一定能带给市民和外地观众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春节氛围。

当然,假期里去公园逛逛,享受一下过年的休闲,感受一下湖光山色带来的春的气息,想必是更多市民体味年味的最好选择。

另外,济南文明网已经线上招募文艺志愿者20余名,走进了济南市15个社区。将丰富多彩的新年活动送进千家万户,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文明、健康、喜庆、和谐的节日氛围。

在很多网上平台,网友们也写下了自己对于“年味”和“就地过年”的理解。有网友说,“只要情在,哪儿都有年的味道”“就地过年是为了一家的平安”“很理解疫情防控难处”“供暖肩上扛,泉城暖流淌。为了暖万家,只能舍爸妈。坚守在济南,留岗过大年。疫情期间不乱跑,不给国家添烦恼。”“防控疫情,减少流动,此心安处是吾家,就地过年,一样精彩。我在济南,不要太想我。”

疫情之下,人们经历的,不再是往年那样在春运大军中侧身挤过,更多的是对于疫情防控情况的关心。于是,让自己、家人、朋友能安心、健康地过好这个年就成了大家共同的想法。“就地过年”,只要真情有了,心意到了,年味也就弥漫开来,围绕在每个人身边。

这个春节因为有了更多的人选择留守,使得原本在过年期间显得有点冷清的城市多了些烟火气。看着那些原本可以返乡过年,却选择留下并依然忙碌的身影,我们既感动又欣喜;同时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以不同往常的举措去做好全方位保障,让年味更浓,让人心更暖。

年味不是凝固不变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在不断变化的。从以前过年严格的形式礼仪,到当代过年的多种方式,年味并非年复一年地简单重复,更非抱残守缺。不断的改变,使得年味更为悠长丰富,在新时代、新情势下变得更加多样,历久弥新。

年味是什么,其本质是人情味儿,是家家户户散发出的烟火气,是家人、朋友之间心中的惦记,通过新手段,这种人情味依然弥漫在每个家庭中,依然让每个家庭都能感到其乐融融,这种味道不就是最新、最“好闻”的年味吗?

“就地过年”,根本是为了人,是以人为本,是为了人们更长久的相聚。“就地过年”,成为牛年春节的新主题。更多的人留在济南,让济南的年味融合了各地人们的祝福,让泉城特有年味在清澈泉水的喷涌流淌中,散发在这个牛年的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杨凡、曲一歌]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01253,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66601253,诚邀合作伙伴。

重要提醒!春节留济各类补贴通过社保卡发放,请您提前备好卡!

近日,济南市工业企业外地员工专项补贴、重点服务业企业外地留济员工春节补贴、批零住餐企业外地留济员工春节补贴、建筑业房地产及物业企业...[详细]
齐鲁网 2021-02-08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