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怎样才能“学得强”“留得下”“用得好” 三问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公共卫生建设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

2020-05-28 08:58:05

在实验室,张晓每天都要与这些害虫为伍。(李鹏摄)

如果不是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很多人的脑海中都没有“公共卫生”这个概念,知道这个行业工作职责的市民更是寥寥无几。“公共卫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行业?新冠肺炎疫情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短板,也“映”出了在我们身边默默奉献的“公卫人”的重要性。

“如果打一个比喻,那我们更像是‘哨兵’,发现危险、释放警告信号甚至要去控制它的蔓延。”从事公卫事业多年的济南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制所所长杨慧这样解释。

他们是谁?

他们是“公卫人”

公共卫生学科全称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就本科招生专业来说,预防医学专业是核心。“这个学科其实很‘高大上’,”市疾控中心细菌性疾病检验所所长刘辉无奈地说:“但在现实中,我们处在了底层。”

“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是我国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真实素描,也是这个职业的光荣传统。与临床医生不同的是,他们更多地从事监控、调研、发布、采样以及检验等方面的工作。

艾滋病是重大传染病之一,由于其暂无有效治愈药物的特征,一直以来都给人们一种“谈艾色变”的感觉。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杨慧认为,难点集中在易感染人群的隐秘与大家对疾病的避讳心理上。

57岁的陈卫(左)与年轻同事并肩战斗在一线。(时伟摄)

2017年的一天,因为防控艾滋病的需要,她与同事在历城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来到该区某处场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按照国家疾控中心的要求,他们需要在4月至7月之间完成400人份的调查。然而,这一天从下午1点到夜里10点,他们只完成了13人份的调查报告。

“大家对我们的调查讳莫如深,不要说抽血留样了,就是问卷都不愿意作答,工作很难开展。”杨慧说,由于没有执法权,他们只能耐着性子劝说别人答应接受调查,这就是“铜头铁嘴”的由来。

现任该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的杨国樑参与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核酸检测工作;同时,也作为山东省援助湖北省的疾控专家奔赴疫区进行战斗。而他对“橡皮肚子飞毛腿”有着极深刻的理解。

2月5日,济南全面完成3320名湖北来济未满14天人员的核酸检测抽样送检工作,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实现了应检尽检,杨国樑就是其中的一名“战斗员”。时间紧、任务重,还不能出错,杨国樑和同事们身着厚厚的防护服,争分夺秒。“为了尽量延长工作时间,我们都是多吃饭、少喝水,除了节约时间,也节省一套防护服。”杨国樑说,吃饭、休息没“正点”,早就让他们练就了“橡皮肚子”的本领。而那些区县疾控的工作人员大都承担了取样工作,那可真称得上是“飞毛腿”。

总结来说,以一次未知传染病侵袭为例,本着“谁发现谁报告”的原则,临床医生在发现有聚集性且未见过的病患后,需要立刻上报本院的公共卫生科,再由他们通过信息直报系统上报,“公卫人”收到信息后,立刻赶赴现场进行流调、取样、化验等工作,还要马上响应防控机制,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提出防控建议并实施防控措施。也就是说,除临床救治外,被称为哨兵的“公卫人”参与了防控、建议、消杀、扑灭等各个环节,其地位不言而喻。

说到这里,一个基层公卫人员的素描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防控疾病传播

据了解,截至2018年,中国各级疾控中心从业人员约18.78万人,即每万人口中只有1.35名从业人员,这一数据仅是美国的五分之一。在重大疫情与急慢性病防控中至关重要的“公卫人”,却不得不面对许多调侃,“一流人才搞临床,二流人才干公卫”就是在医科高校间广泛流传的顺口溜。

刘辉说,“公共卫生人才”的尴尬,从高校录取分数上可见一斑。他解释:“高分生才能上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调剂录取。工作之后,收入差距也较为明显。”刘辉解释,支撑“公卫人”坚守下去的,更多还是那颗保卫百姓健康的初心。

尽管困难重重,但“公卫之路”仍要坚定走下去。博士毕业的张晓今年33岁,她在济南市疾控中心的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任职。这样一位看起来很柔弱的女孩,很难让人将她和苍蝇、蚊子、蟑螂以及老鼠等有害生物联想在一起。原来,她是一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的学生,因为公共卫生专业并无与“生活害虫”相

关的专业,因此,她被当做“特殊人才”引进。在日常工作中,张晓深入山村、社区,甚至垃圾处理站等场所,利用捕蝇笼、鼠夹等设备诱捕害虫,还要进行实验以及害虫的饲养等工作。

张晓说,和专职本行

的同学们相比,她的收入确实不算高,但她觉得这份工作更适合自己。“农业害虫防治工作进展非常迅速和先进,生活害虫方面就显得落后许多。在这个岗位上,面对的都是非专业的同事们,一起做着一些可以改善人们生活、减少疾病传播的工作,我认为更有意义。”

刘辉和张晓口中的“初心”“意义”究竟有多么重要?陈卫是一名来自医院的“公卫人”,身为莱钢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的他,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之后就一直坚守岗位。“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因为需要同时兼顾发热门诊和病房,我们一直坚持24小时值班,根本没法休息。加之疫情发生突然,缺少应对经验,每个人心理压力都挺大。”陈卫说。

每天下午5时,值班人员交接完工作,白班人员已经陆续准备回家,可是陈卫却拿起电话跟餐厅预定晚餐,晚上他还要继续坚守病房。陈卫说:“心里记挂着疫情防控工作,晚上回家也睡不着,留在单位帮忙兼顾病房和门诊觉得心里踏实。因为还有病案室的工作要处理,白天顾不上,晚上忙完感染科的工作,我还可以处理一些病案管理的工作。”今年已经57岁的陈卫,从1月22日开始,一直坚持全天吃住在科里,至今未回家。

他们要去哪里?

我国将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作为济南市政协委员,同时也是“公共卫生人才”出身的济南市疾控中心主任阮师漫就在今年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核心竞争力》的提案,里面详细说到了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尴尬境地和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据统计,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几年仅有2%-3%的毕业生就业选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生选择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职人数由上世纪9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0%。”面对采访,阮师漫告诉记者,虽然我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但由于疾控中心公益一类的性质,无法兑现个人待遇,高层次人才引进罕有问津。

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目前在高校医学相关专业中,报考第一志愿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比例和录取分数都远低于临床医学专业。由于一些学校实施了转专业政策,使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些优秀学生直接转向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另外,社会地位低、职业自豪感低、社会认同感差、工作经费不足等原因也成为了制约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尤其是挽留人才的障碍。不过,刘辉表示,就算是美国这样医疗卫生科学顶尖的发达国家,也存在这些问题,也就是说,目前来看,这是由于公共卫生事业自身的发展定位决定的。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抗疫过程中,反映出医院在公共卫生应急方面的短板和问题,值得反思。”莱钢医院公共卫生科主任赵玉国说,比如医院公共卫生人员不足,尤其是专职公共卫生人员缺乏,许多人员都是从临床科室中抽调。

为此,莱钢医院先后派人到山东省立医院等单位考察学习,并邀请上级专家前来授课,补齐短板,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下一步,按照疫情防控标准,将重新规划建设新的发热门诊。”赵玉国说。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坚决守护人民健康的理念再次得到彰显。赵玉国说,在疫情防控形势日渐好转的情境下,千万不能放松对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视,必须坚定“不获全胜不轻言成功”的决心和毅力,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确保打赢疫情防控这一硬仗。

原标题:怎样才能“学得强”“留得下”“用得好” 三问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公共卫生建设

[责任编辑:杨凡、曲一歌]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01253,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66601253,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