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济南:告别鞭炮声 喜迎新年俗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

2021-02-13 14:03:02

牛年的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的窗外没有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而屋内则充盈着浓浓的年味。空气污染和安全隐患也随之降低,因鞭炮燃放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大幅减少,“禁鞭”不仅为空气“减负”,也为健康“加码”。

放鞭炮、祭灶等都曾经是重要的年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承载着中国人年文化的很多民俗符号也随着社会的需要,随着技术革新、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但是,不管年俗怎么变,变出多少新花样,春节的精髓却从未改变,“团圆、祝福、祥和、感恩、憧憬”是中国人过年永恒不变的主题:年味蕴藏在新出现的年俗里,融入不断的传承与变化里。

济南文史专家张继平表示,所谓年俗其实是过年期间人们行为方式中约定俗成的做法,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其核心是调适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加强交流沟通,促进和谐,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与时俱进的变异性。“新形势下,我们一是要用新理念发展传统年俗、重新认识传统年俗,顺势而为将一些异化了的春节习俗资源重新加以整合扬弃,以营造好的节日气氛。二是用新智慧大力营造新年俗,适应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用新方式过好七天长假。视频拜年、看春晚、看电影,都是过年期间的绝好选择。”

济南文化学者侯林说,鞭炮的禁放是一件大好事。原来,放鞭炮确实是过年最重要的年俗之一,但是,所有的年俗都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近年来,春运、春晚、微信拜年等都可以看作新年俗,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年俗。所以,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在年俗的“变”与“不变”中,我们可以从深层次看出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山东大学教授、民俗学家张士闪对记者说,古往今来,春节民俗一直在变,反映了人们在努力保持某种文化价值的同时,对于具体生活安排的选择和调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年俗的形式会变化,但肯定不会消亡。传统的春节习俗产生于农业社会,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的交际圈扩大了很多,于是就出现了短信拜年、旅游过年、晚辈给长辈发“压岁钱”等新年俗。各种新年俗的盛行,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年俗只是过年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传统年俗还是新年俗,都蕴含着人们对于家庭和新一年的情感寄托。改变的只是过节的外在方式,新老年俗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变化。”

新年俗“形”变“神”不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叶涛说,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俗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其表现形式随时在变,但其文化内核一脉相承,节日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禁燃禁放”之后,鞭炮声没有了,但春节文化的精神核心并没有改变。(济南日报 记者:赵晓林 摄影:崔健)

[责任编辑:杨凡、李春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01253,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66601253,诚邀合作伙伴。

文博场馆“不打烊” 济南市民过个“文化年”

今年春节期间,多个文博场馆打破往年闭馆常态,正月初一正常开放。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家长选择带着孩子在文博场馆中度过一个安静而充实的假...[详细]
济南日报 2021-02-13

留济过年台胞在府学文庙祈福迎春

正月初一,很多市民走出家门,来到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来到大明湖、曲水亭街、芙蓉街等景区和老城区,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度过一个文...[详细]
济南日报 2021-02-13

济南:花开柳绿春意浓欢天喜地迎新春

2月12日,农历新年第一天,济南风和日丽,市区最高气温达到18℃,娇艳的迎春花朵朵绽放,河畔的垂柳已经吐露嫩芽。[详细]
济南日报 2021-02-13
新春走基层|济南边检:别样除夕 因你而温暖

新春走基层|济南边检:别样除夕 因你而温暖

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意味着辞旧迎新、合家团聚。然而山东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济南边检站的民警们“不回家”已成了过年...[详细]
齐鲁网 2021-02-1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